Skip to main content跳到內容

[教師感言] 今日中國通識遊蹤系列 (一) - 南京 - 薪火相傳

教師分享

[教師感言] 今日中國通識遊蹤系列 (一) - 南京

地區 : 南京

計劃名稱:南京歷史文化探索之旅

交流地點:南京

分享類別:教師感言

學校名稱:漢華中學

今日中國通識遊蹤系列 (一) - 南京

 

     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。要了解今日中國,我相信沒有比親身遊歷的感受來得更實在、更深刻。我希望透過今日中國通識遊蹤系列,由通識角度去描述遊歷不同中國城市的所見所聞與真實體會,以助同學擴闊眼界。而第一個要講的城市,就是南京。

 

踏入十二月份,走進南京城,似乎多了一份滄桑、哀痛,原因之一是想起七十八年前,即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凌晨開始,在這裡發生的一件中國歷史大事──「南京大屠殺」。所以到訪南京,我們一定要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,對該段歷史有更詳細的了解。

 

在通識角度上,一個地方的政府對於文化遺產的保育和保存,一直是受關注的議題,因為這可反映政府願意投放保存歷史文化的資源,以及對歷史文化價值的尊重。而參觀這個記載著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紀念館,正正供大家好好理解,《南京大屠殺檔案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《世界記憶名錄》的原因。《世界記憶檔案》的目的是保存人類記錄的檔案遺產,側重於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記錄,包括博物館、檔案館和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,保存的珍貴文件、手稿、口述歷史記錄以及古籍等等,從1992年成立以來,已經有348件檔案申請登錄成功。所以,遊南京時,必定要好好去探索這段相關的「記憶」。

 

第二個必要認識的,是南京一個和香港有密切關係的地方,那就是靜海寺,亦是現今的《南京條約》史料陳列館。《南京條約》是清廷割讓香港給英國的條約,而在陳列館中,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何謂不平等條約,亦可以透過靜海寺內三幅有關議約1842年《南京條約》場景的速寫,包括1) 了解當時英軍在下關江面放下舢板,然後在靜海寺的牌坊前登陸的情況;2) 清朝官員在靜海寺宴請璞鼎查爵士一行的情景;3) 清軍在靜海寺外迎接英國談判代表的一幕。參觀靜海寺,不只是純參觀一間宗教寺廟,而是可以思考當時清廷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的歷史情況。順帶一提,璞鼎查爵士就是香港人熟悉、1843年成為香港首任總督的英國官員砵甸乍 (Henry Pottinger),而簽訂《南京條約》後,亦使香港成為了英殖民地。

 

第三個建議大家作為學習點的是明城牆。明城牆為中國著名的城牆,在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前,奉行的是朱升提出的「高築牆、廣積糧、緩稱王」策略。高築牆是指要加強軍事防備,鞏固後方;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,儲備糧食,增強經濟實力;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,以免樹敵過多。這三項建議極具戰略的眼光,是朱元璋初期的信念。而在通識的角度上,我們有否想過高築牆、廣積糧、緩稱王的概念可以用於人生呢?例如高築牆猶如現代的風險管理概念,廣積糧猶如儲蓄管理概念,緩稱王亦似投資管理概念等。

 

最後的一個學習點則牽涉「全球化」單元。各位同學在參觀秦淮河時,定會感受得到古今面貌的融合。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,全長約110公里,歷史上極有名氣。秦淮河古稱淮水,據說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,橫貫城中,故名秦淮河。今日南京的秦淮河,兩岸粉墻黛瓦,各種酒樓、茶莊、小吃、排檔充斥兩岸,但近年亦加入了一些世界知名品牌餐廳進駐,感覺如何,當中反映了全球化下的消費和文化影響,也頗值得同學細味。

 

南京,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,從不同的通識角度去探索,希望可以給各位同學更多的啟發和對這個城市的興趣。

 

梁偉傑老師


返回
頁首